韩少云:达内教育集团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

发布:英才添翼来源:英才添翼时间:2018-08-22

8月14日,“智能新时代下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暨2018年第十二届达内集团校企合作高峰论坛”中,达内教育集团董事长/总裁韩少云发表了主题为《产教融合、以产促教、以教促产、市场驱动、为教赋能》的演讲。他提出“三个阶段”、“四大特色”、“五大融合”。

达内教育集团董事长/总裁韩少云

产教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

产教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就是校办企业,校企融合,比如说我们北大方正,清华紫光。

第二个阶段是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但随着民营经济的地位的提升,我们校企合作有点行不通,因为民营企业更注重成本的控制,更注重集约化和节约化,他们不可能为高校的学生免费提供场地,免费提供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模式,不能形成学生实习实训的规模化。另一方面企业也开发不出适合院校的实训内容,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也是需要投入的。

第三阶段是三方协作,协同育人。既然学校和企业之间,不能很好地去做这种实训,那么就诞生了第三方的公司,第三方的公司专门把企业的实训案例总结起来,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,再输送到大学里面去,就像达内这样的公司。作为一个教育集团,无论是大学还是实训机构,我们的课程都是由行业的驱动的,我们的课程设计要紧跟行业的发展。

韩少云认为,市场化、专业化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的必由之路。韩少云说,我们看到,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迅猛,这都是4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。

但是,在中国这个经济里面,没有开放领域有两个,一个是医疗体系,一个是教育体系,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到高等教育,绝大部分并没有改革开放,也没有引入外资,没有进行市场化的推动,所以我们在这一块,可以说发展是滞后的,要想把一个产业做的有竞争力,在世界领先,必须市场化运作,专业化运作。

“我们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是中国发展很重要一个阵地,短期能不可能市场化、专业化,更不可能引入外资。怎么办?只好引入第三方机构,像达内这样的培育机构,这样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机构,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提供短缺的,或者不能够完成的服务。那达内公司是一个怎么定位?相当于我们在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设的一个桥梁,对于院校,我们是一个实训公司,对于企业来讲,我们是一个人才输送机构,这样就把高校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到一起,做到三方合作,协同育人。”韩少云说。

达内教育的四大特色:

1、达内是全球最大的IT教育集团

韩少云说,实际上,第三方的协同育人,不是中国只有,实际上是源起美国,发展于印度。但是这两国现在在IT教育和职业教育有一些没落,无论是招生规模,还是营收规模来讲,达内教育集团已经远远超过他们,我们才敢这么讲,达内今天已经是全球最大的IT教育集团。

为什么说达内是全球最大的IT教育集团,从几个纬度来看,我们的年产值最大30亿,我们覆盖了地域最广,覆盖了中国的70个城市,300服务中心。

过去16年,我们培训了60万名学生,现在每年差不多能培训15万人。中国有1200家院校是达内合作伙伴,占中国高校数量的一半,合作的企业超过15万家,我们可以做高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。

2、我们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手段:双师教学,远程授课

我们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手段:双师教学,远程授课,其实,这不是我们发明的,这是一个互联网很重要的应用,但是在全世界运用的最极致,运用的最有效的公司就是中国的达内。

韩少云说,IT教育源起美国、发展于印度,壮大于中国。第一个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,达内的远程直播、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,在06年开始做了,已经做了12年了,在达内,200位核心师资,服务50000在读学员。现在,在中国的民营教育领域,“双师模式、远程授课”已经成为一个标配,包括新东方、学而思,从去年开始,也开始学习达内的双师模式,开始他们的课外辅导的教学。

3、达内推出了零收费,毕业后分期付款

学生负担不起学费怎么办?达内推出了零收费,毕业后分期付款,现在没有钱没有关系,先给你提供教学,等学生毕业之后,再把钱还给我们,这些投入相当于给学生补贴,我们每年差不多给5万名学生提供学员的补贴,每年会有5个亿之多。

韩少云强调,市场化的运作让达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:零首付、抵押金、后付款。达内每年要招15万,其中往届工作了1—5年的学生,这些学生是没有学费的补贴的,只有针对那5万应届大学毕业生,来自各位的高校的毕业生,才有零首付,就是刚才讲的补贴。

中国IT教育发达,商业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,就是我们可以去融资,给学生做了补贴之后,企业一定会短期内,可能是亏损的,这些钱从哪里,可以从资本市场来。

另外,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国,还是美国,从事IT互联网的从业人员他的平均薪资已经排到第一名,中国的IT从业人员,平均年薪已经超过12万,美国也是一样的,超过了10万美金。

中国IT互联网的薪资,以前是没有房地产高,没有金融高,但是现在已经超过了他们。当然应届毕业生,他也可以选择参加培训和不参加培训,参加培训的时候,是如虎添翼找工作也会获得的薪资更高。还有通过这样的实训,让这些专业不对口的学生,通过我们的实训,也能够把他输送到IT互联网里面去就业。

4、达内推动教学方法创新:因材施教、分级培优

韩少云分享,除了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外,达内推动教学方法创新:因材施教、分级培优。

在我们每月入学的一万多的学生里面,经过考试,分入就业、培优、才高三种类型班级里,把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,基础差的学生放在另外一个班里面,就像我们的大学本科、硕士和博士,把优秀的学生和差的学生分开教。

针对优秀的学生可以讲的更快,这样的话,同样4个月学习的知识点会更多,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因材施教,开发出适合他们的内容,同样可以把他培养成人才,通过因材施教,无论是学生的满意度还是学员就业薪资大幅度的提高。

产教融合有五大融合:

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、市场驱动实施方案。大概有三个方案可以跟我们的院校进行合作。一、共建专业,二、共建特色班,三、共建产业学院。

大家提到的产教融合,那么产教如何融合?实际上有五大融合。

一、教学融合。我们叫内容为王,先要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来做融合,要从大一开始,把企业里面的实战课,融入到大学教学里面去,这叫教学融合,对学生教学内容,是第三方和大学一起制定的。

二、师资融合,也是双师模式。可以运用大学里面的老师和培训机构的老师来合作完全教学,只有一方的老师是不行的。互相当对方的辅导老师,就可以实现师资融合。

三、教管融合。我了解了一下,大学里大概400个学生配一个辅导员,一个辅导员怎么会管过来400个人,我们会用更多的人去给学生做辅导,差不多是做到1:100的样子,就是给学生做一个辅导。

四、场景融合。一部分的教学,在大学里面来完成,另一方面在第三方的实训机构里面来完成,让学生走进未来工作的城市去学习,一方面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,另一方面适应新的城市,这是场景融合。第二个场景融合指的是教学案例的场景,在学校更多地是理论的场景,到培训时机里面更多是实践的场景。

五、权责融合,就是各取所需,共同融合。

怎么样在产教融合共建专业。到目前为止,达内已经与70多所大学和学院,实现了产教融合专业共建。但是弊端是受限于申请名额数量的多少,所以这种产教融合,不能够普及化。

所以最近两年诞生了产教融合共建特色班,不需要再去申请名额了,在学校里面也是去招募学生,来加入到这样一个跟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开设这样一个特色班。

2018年达内通过特色班的模式与各个院校合作,有2万名学生加入到我们特色班的教学当中来。最后就是共建产业学院,比如说我们与浙江海洋大学,建立了达内的IT学院,这是三四年前就开始建,现在学校里面学生就是达内的学生。 

     

韩少云认为,产教融合,共建方能共融,既要共建专业,也要共建特色班,还要共建产业学院。